随着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2024年底攀升至67%,城镇常住人口规模达9.44亿人,城市发展已从增量扩张全面转向存量优化的深水区。在“大拆大建”时代缓缓落幕的背景下,“城市更新”这一承载着焕活城市生命力、提升人居品质重任的宏大命题,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城市肌理,也为城市建设的核心主体——建筑企业带来了突破发展瓶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性机遇。
政策红利:从国家战略到万亿市场 国家战略层面已将“城市更新”置于高位。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明确定位,到近期出台的行动意见对城市更新工作作出的全面部署,以及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再到各部委、各地方密集出台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一个覆盖顶层设计、财税支持、土地管理、审批优化的系统性政策框架正加速成型。 这股强劲的政策东风,直接催生了一个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2024年全国实施城市更新项目为6.6万个,总投资规模已达2.9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城市更新总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级别。同时,其内涵也远不止于简单的房屋修缮,而是拓展至老旧小区改造、老厂区活化、传统商圈升级、城中村综合整治、历史街区保护复兴、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基础设施韧性补强、智慧化社区建设等多维度、全要素的有机更新。这为建筑企业打开了前所未有的业务增量空间,项目类型从新建项目转向了精细化、多元化、可持续的存量更新与功能提升。 政策的强力引导与市场的巨大需求,共同构成了驱动建筑企业投身城市更新的核心动力源。 角色跃升:从“建造商”到“城市综合服务商” 城市更新并非传统新建工程的简单翻版,其复杂性及系统性对建筑企业的核心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与更高要求。传统开发模式下,建筑企业角色相对单一,聚焦于按图施工。城市更新则要求企业实现根本性的角色转变——从单纯提供建造服务的“乙方”,升级为深度参与城市治理、运营和价值创造的“城市综合服务商”。 这一转型要求企业需突破传统施工边界,向前端延伸至规划设计咨询、投融资策划、可行性研究,向后端拓展至长期运营管理、资产维护、社区服务乃至产业导入。这意味着建筑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提供“策划-规划-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维护”一揽子解决方案。 面对新赛道,业内诸多领军企业已展开多维探索,其转型路径与实践模式也为行业提供了宝贵借鉴。例如,中国二十二冶主动介入城市诊断与更新规划,在城市更新工程的前期规划中,邀请多家国内领头设计机构针对唐山、沈阳进行全方位城市体检。上海建工在运维阶段不断创新空间场景、挖掘市场价值,其开发的行业内首款“文历保管家”产品——历史建筑全生命期预防性保护平台,在为历史建筑预防性保护和维修保养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推动业务领域从更新修缮向运营维护延伸。中建四局则探索将盈利模式从一次性建造向持续性运营转变,其在厦门围里社项目采用“EPC+O”模式,搭建智慧管理平台,统租统管物业、运营创意市集提升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地在城镇化水平、经济实力、需求结构、发展质量和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开展城市更新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例如,一二线城市的更新重点聚焦于核心区功能疏解、老旧住区综合整治、工业遗存转型利用、TOD综合开发等,对精细化、复合化能力要求极高;三四线城市则更多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历史风貌区保护修缮展开。身为“城市综合服务商”的建筑企业还需深入研究不同能级城市、不同区域板块的更新特点,制定差异化市场策略与资源投入计划。 动能重构:从科技驱动到协同共生 在高度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城市更新领域,创新是破局制胜的核心驱动力,技术革新更是为建筑企业参与城市更新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上海老市府大楼改造中,上海建工以3800吨砌体平移、地下空间拓建等创新技术,让百年建筑焕发新生;中建三局在武汉江岸区旧城改造重点工程——壹品汉芯公馆项目应用全球首台装配式“空中造楼机”,实现智能布料、无人塔吊协同,效率提升30%;而在合肥包河区卫岗TOD城市更新标杆项目中,中铁四局则通过附着式脚手架电子巡更系统、基于BIM+GIS的数字孪生平台等智慧化管理,实现了大型城市更新项目的安全零事故与精细化管理……这些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技术赋能如何锻造更新“硬实力”,更将城市更新推向了安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新高度。 这些“硬实力”为城市更新奠定了坚实基础,而面对其天然的“强连接”属性——需融合商业、文创、居住、公共服务等多元功能,更涉及政府、居民、产权方等多方诉求,唯有凝聚多元主体共识、构建协同发展共同体,方能真正激活城市更新的深层动能。 这意味着建筑企业必须主动打破行业壁垒,从提供单一建造服务向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服务生态的角色进化,在共生中重构价值链,在协同中转换新动能。例如,大型企业应发挥“链长”作用,整合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工程建设、专业运营等全链条资源,打造一体化服务能力。中小型、专业化企业则需找准自身“长板”,深耕历史建筑修缮、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特色空间室内改造、智慧化专项工程等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之路。此外,还要积极拥抱与科技公司、金融机构、文化创意机构、专业咨询机构等的跨界合作,共同构建起一个开放、协作、共生的城市更新产业新生态。 万亿级市场体量、复杂多元的更新需求、技术创新带来的模式变革,共同将城市更新推至建筑行业舞台中央。对建筑企业而言,这不仅是一个业务增长点,更是一场决定未来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深刻转型之役。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政策与市场共振中重塑核心竞争力,将决定企业未来的行业地位。 (本文来源:建筑时报)
重磅!六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促进建材行业平稳运行和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详细】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加快推广远程异地评标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广远程异地评标,明确项目范围、建立专家库共享目录、完善协同服务机制。这项改革旨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详细】
国家统计局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因城施策稳定房地产市场,继续出台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积极促进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从前8个月情况看,受国内外形势变化影响,房地产市场虽有所波动,但商品房销售和住宅价格同比降幅还是在收窄,去......【详细】
9月15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25中国企业500强”,该榜单以2024年企业营业收入为入围标准,入围门槛较上年提高5.79亿元,达到479.6亿元。经梳理,今年有38家建筑业企业上榜。【详细】
2025年5月12-13日,经过中窗认证专家评审的审厂考察,富莱尼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经评审专家一致通过,富莱尼获得聚酰胺型材(隔热条)绿色建材产品(三星级)认证证书。【详细】
9月9日上午,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现场推进活动顺利举行,标志着这一备受瞩目的重大文旅项目正式启动。未来,这里将依托三星堆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特色场景打造与深度文化体验设计,与三星堆遗址公园、三星堆博物馆形成“三足联动”之势,共同铸就具有全球......【详细】
烟台蓬莱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项目,总投资大约在55亿元。其中的核心建筑T2航站楼,建筑面积约17.2万平方米,差不多是原来T1航站楼的两倍大。这个项目从2020年3月正式动工,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在2024年1月顺利通过竣工验......【详细】
117米!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特来电总部基地大楼,正式投用
近日,作为全球首个“超阶零碳”智慧化建筑-特来电总部基地大楼正式投用。该建筑依托光伏发电、梯次储能以及新能源汽车反向放电技术,可实现100%绿能替代。【详细】
10737.2亿元!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2.7%
近日,据商务部、外汇局统计,2025年1-7月,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6657.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5%。其中,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的767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6067.7亿元人民币,增长2......【详细】
自然资源部:“十四五”以来,累计批准建设用地2697.4万亩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详细】